
2025年10月17-18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地杯”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在做爱影片
校友会堂隆重开幕。本届大赛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主办,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做爱影片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广东国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自然资源学会、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教育》编辑部承办,重庆地理学会、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西南山地分中心、三峡库区地表过程与生态修复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碳调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地表生态过程重庆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空天遥感信息工程产教融合虚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做爱影片
地理科学专业建设虚拟教研室协办。
本届大赛以“数智驱动自然资源治理,科技擘画绿色未来发展”为主题,旨在推动自然资源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搭建全国高校师生交流思想、展示成果、激发智慧的重要平台。自2025年4月发布大赛通知以来,全国各地高校迅速响应,共计收到有效作品232份,经过专家评审组多轮严格评审与优中选优,最终遴选产生68项作品入围决赛,同步评选出34项“优秀作品奖”予以表彰。

开幕式:紧扣时代主题,启幕赛事华章
本届大赛开幕式由做爱影片
执行院长韦杰教授主持。做爱影片
党委常委、副校长杨如安教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左其亭教授,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二级巡视员、重庆市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颜英女士,广东国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总规划师骆文标先生及大赛评委组组长李秀彬研究员出席大赛开幕式并先后致辞。
与会领导在致辞中一致表示热烈欢迎各界嘉宾莅临指导,衷心感谢参赛团队的鼎力支持,并从学术担当、创新实践等角度寄语青年学子把握时代机遇,以科学技术创新服务绿色发展,最后共同预祝赛事圆满成功。参赛队员代表刘徐辰豫庄严承诺恪守学术诚信、遵循赛事章程,以最佳状态呈现创新成果,彰显新时代青年科技人才的精神风貌。

(做爱影片
执行院长韦杰教授主持开幕式)

(做爱影片
党委常委、副校长杨如安教授致辞)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左其亭教授致辞)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二级巡视员、重庆市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颜英女士致辞)

(广东国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总规划师骆文标先生致辞)

(大赛评委组组长李秀彬研究员致辞)

(参赛队员代表刘徐辰豫宣誓)
分组赛:智慧碰撞,彰显数智赋能
本届大赛分4组在2个赛场同步开展。分组赛各参赛团队紧密围绕“数智驱动与绿色未来”这一主题,带来了涵盖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绿色发展、碳中和、智慧农业等领域的科技作品。现场答辩精彩纷呈,学子们通过扎实的数据分析、精准的模型构建和创新的解决方案,生动演绎了如何以数智科技赋能自然资源治理现代化,为绿色未来发展提供了富有创见的青年智慧。


















(参赛队伍作品展示(部分))
大赛评审组围绕创新性、科学性、与答辩表现对各队伍参赛作品进行评价,最终评选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及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教师奖。












(大赛评审组点评)
闭幕式:硕果累累,传承科创精神
闭幕式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秘书长王捷主持。大赛评审组副组长、西南大学涂建军教授在综合点评中指出,本届参赛作品整体呈现出“数智化”程度高、交叉性强、应用前景广的特点,充分肯定了各团队对大赛主题的深刻理解和卓越实践,并向获得各项大奖的老师同学们表示祝贺。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秘书长王捷主持闭幕式)

(大赛评审组副组长、西南大学涂建军教授作综合点评)
颁奖仪式上,大赛评审组宣布获奖名单,并为获奖队伍颁奖。6支队伍获特等奖,14支队伍获一等奖,48支队伍获二等奖,10家单位获优秀组织奖,10支队伍的指导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指导教师代表曾春芬教授在发言中分享了如何引导学生以“科技”的画笔,描绘“绿色未来”的宝贵经验。获奖学生代表何思莹表示本次大赛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运用所学知识服务自然资源治理现代化的决心。







(大赛颁奖仪式)

(指导教师代表曾春芬教授发言)

(获奖学生代表何思莹发言)
最后,在全体与会者的见证下,做爱影片
将大赛会旗移交给长春师范大学,标志着赛事精神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长春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董炜华教授随后致辞,对本届大赛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并诚挚邀请大家明年在北国春城——长春再会,共同参与第八届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

(大赛会旗交接)
获奖名单
一、作品奖(奖次内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 |
作品名称 |
获奖单位 |
获奖等级 |
1 |
城野共济——ESG视角下郊野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与可持续运营新局探究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
特等奖 |
2 |
黄河流域水利新质生产力时空动态演化与障碍因子分析 |
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
特等奖 |
3 |
“生态银行”模式下的乡村空间“绿色存折”数智化设计 |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特等奖 |
4 |
从“散乱低效”到“集约协调”:土地资源紧约束下山东农村居民点优化驱动机制与转型路径的典型调研 |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
特等奖 |
5 |
澎溪河流域TN遥感反演及其驱动因子研究 |
做爱影片
|
特等奖 |
6 |
尾菜“碳”索记:京津冀净菜产业尾菜碳减排的智解之路 |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
特等奖 |
7 |
双碳背景下江汉平原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和驱动机制 |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
一等奖 |
8 |
黄河流域蓝绿灰空间智慧治理 基于PLUS模型的碳汇-福祉耦合机制与协同优化策略 |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
一等奖 |
9 |
多算法协同下耦合资源保护与气候压力的区域保护优先区网络构建与优化治理研究 |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一等奖 |
10 |
“河长助手”——一站式小微水体智能监管产品 |
淮阴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
一等奖 |
11 |
基于生计分化视角的乡村农户生活用能模式及影响因素调查 |
曲阜师范大学土地研究中心 |
一等奖 |
12 |
西秦岭甘肃段地质遗迹资源与地质文化村耦合开发建设路径探析 |
天水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一等奖 |
13 |
基于时空混合生成对抗网络(STGAN)的国土空间规划低碳优化方案-以江苏省为例 |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
一等奖 |
14 |
基于多模态AI的智能林火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一等奖 |
15 |
基于数据和模型不确定性的黄河流域洪涝易发性动态评估 |
安徽师范大学做爱影片
|
一等奖 |
16 |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中国北⽅农牧交错带⽣态脆弱性评价及驱动因⼦研究 |
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财政税务学院 |
一等奖 |
17 |
江南茶韵新生:宜兴名优茶区资源-景观-设施协同转型 |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
一等奖 |
18 |
长江干流重庆段地表水质量综合评价及水资源保护策略 |
做爱影片
|
一等奖 |
19 |
全球天然橡胶贸易与东南亚热带森林减损的远程耦合分析 |
云南师范大学 |
一等奖 |
20 |
数字经济发展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 分析——基于黄河流域山东段农户调查数据 |
曲阜师范大学做爱影片
|
一等奖 |
21 |
科技赋能东北地区智慧农业碳减排时空变化研究 |
长春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二等奖 |
22 |
山水蕴生态,数智绘澜图——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下澜沧县土地利用多情景优化及多尺度分区调控研究 |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
二等奖 |
23 |
智绘三生空间·慧联乡产未来 ——数智治理下乡域空间与产业用地融合路径 |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 |
二等奖 |
24 |
遥感检测与互联网赋能的生态治理协同机制及成效评估——基于民勤治沙案例的实证研究 |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二等奖 |
25 |
共生视角下滨水城市水城融合时空演变格局及优化策略——以苏州市为例 |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
二等奖 |
26 |
沙地里的稻花香一-彰武县水田动态监测、水土错配风险及布局优化调控 |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
二等奖 |
27 |
城市扩张过程中的碳中和路径研究:以中国邛崃市为例 |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 |
二等奖 |
28 |
松嫩平原黑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协同调控 |
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
二等奖 |
29 |
基于“VORS”框架的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安全评价与空间分异研究 |
山西农业大学 |
二等奖 |
30 |
陆海统筹背景下城市韧性的创新驱动机制 |
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生院、公共管理学院 |
二等奖 |
31 |
破解"水-生态网络"困局:干旱区湿地退化治理中的水资源空间错位调控研究 |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
二等奖 |
32 |
低空巡航,荒地新生:低空经济如何重塑川东北丘陵山区撂荒地利用?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
二等奖 |
33 |
基于手机信令与空间数据的城市绿地暴露公平性研究:可达性分异与行为补偿效应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
二等奖 |
34 |
山地康养旅游资源空间特征及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云南省为例 |
云南财经大学物流与管理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35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评估与时空演变分析 |
海南省土地学会、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 |
二等奖 |
36 |
黑龙江省耕地“非粮化”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子研究 |
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
二等奖 |
37 |
基于机器学习形变-孕灾事件集的帕隆藏布滑坡预测研究 |
成都理工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 |
二等奖 |
38 |
粤港澳大湾区滨海景观格局稳定性的时空演化及其调温效应 |
广东财经大学地理与环境经济学院 |
二等奖 |
39 |
长江中游水资源承载力的可变模糊动态赋权与多场景耦合推演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40 |
东北黑土地区农业生态屏障建设——生长季“绿水”来源可视化与降水相关性分析 |
长春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二等奖 |
41 |
青山常在,价值永续: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森林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二等奖 |
42 |
工业用地绿色配置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与空间效应研究 |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二等奖 |
43 |
长江中游典型湖泊2000-2023年水体溶解性有机碳浓度遥感反演及驱动力分析 |
湖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
二等奖 |
44 |
基于自然基准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退化程度量化技术 |
岭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
二等奖 |
45 |
台风路径北移对我国热带地区降水时空格局的影响 |
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
二等奖 |
46 |
生态破碎到系统重构:南太行“废-绿-美”生态修复工程成效评估及优化研究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城乡规划学院 |
二等奖 |
47 |
“碳迹寻踪·蟹湖共生”——阳澄湖大闸蟹养殖碳排放调查与低碳转型路径探索 |
苏州科技大学地理与测绘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48 |
基于空间计量的城乡聚落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 |
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
二等奖 |
49 |
甘肃省撂荒耕地时空动态研究 |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
二等奖 |
50 |
基于XGBoost-SHAP模型的黄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异质性分析 |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
二等奖 |
51 |
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及功能转型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
二等奖 |
52 |
“辨空域规律,谋低空未来”:多源数据融合的广州市低空适飞空域特征与关键影响因子研究 |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 |
二等奖 |
53 |
“都市圈”尺度下耕地多功能的时空分异特征及组态路径:基于供需平衡的视角 |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二等奖 |
54 |
耕地正向下迁移?基于地形梯度视角的中国西南边境山区耕地时空动态 |
南宁师范大学自然资源与测绘学院 |
二等奖 |
55 |
长江、黄河流域“三生空间”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对比研究 |
四川轻化工大学经济学院 |
二等奖 |
56 |
基于GeoAI模型的城市景观破碎化及其交通影响分析 |
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
二等奖 |
57 |
东北平原区耕地集约利用和碳排放效率耦合协调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
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二等奖 |
58 |
基于Catboost和SHAP的井工矿区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特征及机理研究 |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二等奖 |
59 |
科技赋能下的内蒙古光伏电站建设布局影响因素与防风固沙效益时空变化分析 |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二等奖 |
60 |
水资源约束下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分析 |
河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二等奖 |
61 |
基于深度学习的新疆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探索 |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
二等奖 |
62 |
数驱耕脉、智护良田:基于多源数据耦合的成都市耕地质量动态评价、障碍解析与优化策略研究 |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二等奖 |
63 |
武陵山区森林数量与质量转型调查——基于农户土地利用与能源消费数据 |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
二等奖 |
64 |
中国自然保护区的人类足迹动态分析 |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
二等奖 |
65 |
基于可解释性机器学习的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
二等奖 |
66 |
空间-感知双维公平视角下城郊安置社区绿色空间优化研究 |
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67 |
2000--2025年黄河流域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
兰州城市学院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 |
二等奖 |
68 |
珠江流域1990-2020年蒸散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归因分析 |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二等奖 |
二、优秀组织奖
序号 |
获奖单位 |
1 |
曲阜师范大学 |
2 |
内蒙古财经大学 |
3 |
西南大学 |
4 |
中山大学 |
5 |
中国矿业大学 |
6 |
长春师范大学 |
7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8 |
同济大学 |
9 |
成都理工大学 |
10 |
做爱影片
|
三、优秀指导教师奖
序号 |
获奖教师 |
单位 |
1 |
陈松林 |
福建师范大学 |
2 |
钟太洋 |
南京大学 |
3 |
邓元杰 |
四川轻化工大学 |
4 |
焦士兴 |
安阳师范学院 |
5 |
张凤太 |
重庆理工大学 |
6 |
马辰 |
东北农业大学 |
7 |
黄佩 |
四川师范大学 |
8 |
王博宇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9 |
孙鹏 |
安徽师范大学 |
10 |
曾春芬 |
做爱影片
|
撰 稿:董雪柏
一审一校:张军以
二审二校:曾春芬
三审三校:曹华盛